我在计算中心工作的二十多年
北京大学计算中心高级工程师 刘方炎

 

 

我与计算中心结缘是因为参加了为计算中心设计和生产一台计算机。1972年3月,当时的北京大学电子仪器厂在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百万次计算机的基础上,接受了学校的部署,为我校研制一台计算速度为十几万次的计算机。因为电子仪器厂成立于上个世纪的1969年12月,故将该计算机命名为6912机(当时的第四机械工业部命名为DJS-18)。我参加了6912机的设计、生产和调试工作。第一台6912机研制成功后参加了在北京农展馆举行的全国仪器设备展览,运回学校安装在北阁计算机房,于1974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

1983年,我从当时的北大电子仪器厂调入计算中心,与王一心、丁万东、郑金俊、黄达武、刘贺相、吴凤宜等8位同志一起出国参加了DPS8/52计算机技术培训,回国后主要负责计算机的硬件维护,从此我正式成为计算中心的一员。后来又参加过ELXSI6400及另一台计算机的培训和维护。在计算中心工作的20多年,我与同事们一起生产过微机用多用户接口板、SGI计算机内存板、参与过DPS/52计算机CPU的升级改造,还参加过全校的计算机网络建设工作。

计算中心的五十年是计算机技术一日千里发展的五十年。以前把计算机的发展分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计算中心见证了它的发展历程: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计算中心安装和使用过的计算机:

 
  
     
  
20世纪60年代
103电子管计算机
30/-2000/
20世纪70年代
6912
13-15万次/
20世纪80年代
Dps8/52
Elxsi6400
120万次/
600万次/
21世纪
RS/6000Sp
Hp dl360g4
960亿次/
1.6万亿次/

        计算中心使用和安装过的微型计算机:
 
  
 
20世纪80年代
PCXT (cpu8086)
 39
20世纪90年代初
PCXT PC286 PC386 PC486
 150
20世纪90年代末
PC486 PC586
 280
21世纪以后
 方正电脑等
 600

 

现在大多数学生学习计算机不再依靠大型计算机了。计算中心的主要职责也不再是单一的小型计算机和大型计算机的管理和维护。微型计算机的运行维护、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和维护运行、各种管理信息软件的开发都成为计算中心的主要任务。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必备工具,它已普遍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已经离不开计算机了。

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使计算中心不断得到成长壮大,也正是计算中心及时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从而得到了快速发展。

我在计算中心工作了20多年,计算中心全体同事团结协作、互助互爱,齐心协力为全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使我终生难忘。我衷心的希望计算中心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齐头并进,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