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计算中心
北京大学计算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庭晏

 

十月金秋,硕果满园,计算中心迎来了五十周年庆典。计算中心于我,亦是同辈,更是良师。作为和计算中心的同龄人,忆起数十年来共同成长的风风雨雨,涌现出许多回忆、感悟与展望.

 


湖畔初识,十年再续缘

我于1995年调入计算中心,在中心工作已有近20年的时光。回忆起最早与计算中心相识的经历至今仍记忆犹新。

第一次与计算中心的相遇是在大学四年级。当时,系里开设了一门教授计算机语言的课程,学习的是现在仍在科学计算领域广泛使用的FORTRAN语言。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个人电脑还远没有普及,计算机即使在学校里也是珍贵资源,上课的练习一般都是用纸笔来完成,但每个月大约能有一次到计算中心上机实际操作的机会,可以让我们把手工编写的程序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调试,真真切切体会到程序的运行。

那时的计算中心,坐落在安静的未名湖畔,进入门厅首先是整洁的衣帽间,在那里我们每名同学都要求换好拖鞋,之后走过铺着地毯的走廊,再进入到一个个终端室。终端室内的屏幕不停地刷动着绿荧荧的字符,令整个中心充满着一种神秘而又令人着迷的高科技氛围。计算中心就这样给我留下了专业、先进、庄重美好印象。那个时候,我没有意识到多年以后会在这里参加工作,只是对计算中心充满好感并且心怀向往。

十年后,我调入计算中心,分到管理信息室工作,再一次走进掩映在苍松翠柳之中的计算中心红二楼,当年学生时代的回忆又浮现在眼前。十几年过去了,个人计算机已经普及,网络技术也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时期,我也有幸在这个我曾经热爱向往的地方开始了我热爱的事业。

从多年前与计算中心的相识,到若干年后成为计算中心的一员,再到至今成为计算中心多年成长的见证者,我们一同经历的风风雨雨不断印证着我多年前对计算中心的美好印象,我也与其他计算中心人一道,创建更加美好的北京大学计算中心。


前辈领引,同心共前行

每位计算中心人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心变得更加杰出。回忆我刚到计算中心的前几年,几位前辈老师的楷模给我留下尤为深刻的印象。正是在他们的带领和指导下,我们一批年轻的计算中心人才得以不断地进步成长。

黄达武老师当时是计算中心副主任兼校办副主任,主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的工作。黄老师思维敏锐、目光长远而且有魄力,在他精心筹措和带领下,北京大学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有了质的飞跃,更是激励我们计算中心的新人对计算中心的建设充满热忱。在黄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大家的工作热情饱满,工作成果不断涌现,为今后电子校务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孙绍芳老师当时是我们MIS室主任,当年孙老师和王一心、李润娥老师一起起草制定的“北京大学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就是众多系统的奠基石。孙老师经常全心扑在工作上,我本来是个比较散漫的人,在跟随孙老师工作几年后,潜移默化受到孙老师的影响,我发现我的责任心渐渐变强了。孙老师不仅善于专业的系统设计,还非常了解业务部门的本专业以外的工作。记得当年在做财务系统开发时,连财务部的老师都说,孙老师的财会知识都够拿会计证的水平了。我第一次全程参与的从需求调研到设计开发的系统,就是跟着孙老师做的人事系统,从这里我学到了流程管理、协同工作、数据共享等设计理念,这些思想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菲浅。

李润娥老师可以称得上是技术高手中的高手,是我们技术开发中的主心骨,无论数据库设计,还是编写程序,几乎不论什么技术难题到了她手上都能被解决。当然,也并不是所有难题都那么轻而易举,遇到这种情况,李老师往往会翻着厚厚的英文资料苦思冥想,对着计算机反复操作,最终听到她简简单单的一句:“好了”,那往往是大家最高兴的时候。

1996年李老师设计开发了C/S结构下的综合查询与统计系统,它集成共享了多个应用系统的数据为全校师生提供信息服务,1999年随着Web技术的发展,李老师又领衔开发完成了支持浏览器访问的信息服务系统,如今校内信息服务已经经过多次升级改版,成为信息展示的门户网站和众多应用系统中的一个亮点,而李老师当年的功劳不可没。

黄老师、孙老师、李老师现在虽然已经退休,但是他们把我们引上了信息系统健康发展之路,我们这些已经不年轻的年青人和现在仍旧年轻的年青人在前辈精神的带领下继续前行。


蓬勃朝气,开拓求发展

 十几年来,我有幸跟随着计算中心前进的脚步,跟随着中心MIS室的进步与发展,见证了计算中心在管理信息系统及至电子校务方面不断为学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我刚到中心MIS室的时候,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本科生教务系统、财务系统都正在紧张地开发中,紧接着办公自动化系统、综合查询与统计系统、仪器设备与实验室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研究生管理系统、学工系统等相继开发并陆续投入运行。到2004年,学校的主要业务部门都已经用上的我们开发的系统。在1998年至2004年间我们还有11个系统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鉴定,全国还有近百所高校使用了我们开发的系统。

2003年,计算中心迎来了四十周年庆典,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也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MIS室也迎合时代的潮流,提出了电子校务的概念,把“建立起一个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改善领导决策支持和面向师生员工服务的校务体系” 思想引入到系统的规划和开发实践中。2003 年开始运行的迎新系统便是一个典型用例。计算中心研发的迎新系统极大地方便了各部门协调办公,简化了学生报到的手续,我们的系统开发团队更是得到了学校的嘉奖。

早期应用系统采用的是九十年代最为先进的Client/Server体系结构,利用这套技术我们开发出北京大学众多应用系统,积累了大量基础数据。但是相对需求和技术的发展,C/S结构在许多方面呈现出力不从心的势态,从2006年起,我们的技术重点逐步转向B/S结构的应用开发,通过富客户技术的采用,完成了许多支持复杂业务流程的和丰富用户体验的应用系统。另一方面,在整个电子校务的体系框架中,应用基础平台和运行环境支撑也发挥出重要作用。

如今,应用系统以学生、人事、财务、资产、办公、科研为主线,建立了基于统一的数据标准及交换标准的学生综合信息系统、人事综合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设备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综合主干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28个业务系统部署于22个职能管理单位及41个教学院系,综合信息门户成为广大师生员工获取丰富的信息的重要渠道。计算中心也正在不断的探索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明日如歌,腾飞正当时

 在未来的日子里,计算中心将在信息技术服务方面力求更大的进展。多年来,通过不断的人才引进,计算中心的实力不断增强,MIS室从我刚来时仅有有9人的团队已经发展成为具有25名员工的研究室,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人占了绝大部分。年轻员工们有朝气、有思想,正在描绘着一幅“系统全面覆盖、数据深度利用、运行高度可靠”的美好蓝图,在计算中心这个大集体下,计算中心和MIS室必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