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计算中心工作三十年
北京大学计算中心原副主任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丁万东

 


读书学习参加150机研制十二载

说到自己在计算中心工作三十年,使我不能不想起曾经读书学习留校工作的昌平校区,二十世纪称北京大学电子仪器厂,为保密也叫200号。这里产生了两个中国第一,即中国第一块N沟道CMOS 1024位大规模集成电路和中国第一台百万次150计算机。在这里读书学习、参加百万次150机和十五万次6912机的研制过程达十二年之久。这期间,不但在业务上打下了良好的基本功,组织管理能力也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在150机、6912机研制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一直伴随着我,是自己不断进步的动力。当时,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北大人和兄弟单位那种团结协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百折不挠、不计报酬、无私奉献、责任心、使命感、脚踏实地、求是创新、不断攀高峰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使我终生受益匪浅。

改革开放初期,对大学老师的英语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学校形成了学习外语的热潮,我和刘方焱老师白天在机房调试机器,下午下班后,坐班车从200号到现在的主校区,参加北京大学夜大举办的英语学习,第二天早上坐班车返回200号,从英语初级班一直坚持上完中级班、高级班、提高班和后来美国人授课的ESEC口语班,为出国接机培训学习和后来伦敦的交流学习,奠定了较好的英语基础。

中国第一台百万次150计算机和十五万次6912计算机研制过程中那种特有的精神和优良作风,已在计算中心生根并开花结果。


参加DPS8/52机系统的引进学习消化吸收研发

1983年,参加过150机研制的大部分技术骨干成了计算中心的新成员,当时计算中心的队伍建设明显得到加强,计算中心开始了全新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加大高校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的力度,教育部利用世界银行首批贷款购置美国霍尼韦尔(HONEYWELL)公司的DPS8/52分时计算机系统,并组成由教育部直属十三所重点中的重点高校和中国科技大学共十四所高校120余人的代表团,赴美国培训学习,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霍尼韦尔计算机公司培训学习五个月。北大由我和另外七位老师参加本次代表团,其中六位老师参加过150机的研制,回国后,充分发挥多年来研制计算机的技术优势,在14所高校DPS8系统维护中,只有北京大学计算中心能维护到组件一级,同时这一技术优势无私地为其他兄弟高校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一流的DPS8维护水平,使整个高校DPS8系统的维护节约了大量外汇,也增进了北大计算中心与兄弟高校计算中心之间的深厚友谊。期间,在老主任张兴华老师的带领下,我和当时运行室的刘方焱、郑金俊、黑振强、陈沙沙、韩华和李兵一起对DPS8系统内存储器内存板、磁盘存储器电路板、PC机网卡和多用户卡进行了较长时间具有一定规模的研发生产,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稳定锻炼计算中心队伍、拓展业务、提高研发能力水平、对中心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加校园网早期建设和出国进修

1994年,学校加大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我和王一心一起参加完成了从老计算中心办公楼(员工第二食堂)到红二楼、红三楼、办公楼、南北阁、勺园和后勤大楼七条光缆的铺设和光缆的熔接工作。楼内同轴电缆局域网升级改造为RJ45水晶头网线局域网,增加布局安装楼内HUB机柜。

1995年至1997年,在伦敦Middlesex University进修学习一年三个月,进修结束之后回到计算中心。1998年,我和老主任张兴华、刘贺湘和崔建一起完成了中国税务杂志社局域网改造工程。同时还完成了学校Email服务系统的更新升级改造,主要任务是对专门用来为北京大学留学生收发电子邮件的同轴电缆局域网,升级到RJ45水晶头网线连接的局域网,明显提高了收发Email的稳定性和效率。40台微机构成的局域网是当时北京大学唯一公共收发电子邮件的平台。燕北园连网是北京市高校中第一个连网的家属园,我当时参加了打孔布线、安装交换机的全过程。


创建公共计算机与英语实习一体化服务管理系统

2000年伊始,面向全校公共计算机、英语教学实习系统开始了全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学校“985”、“211”工程的实施,使学校加大了经费投入力度,为中心多年来软硬件网络综合技术提供了优势。刚竣工崭新的理科一号楼,人、财、物的投入为创建北大公共大型计算机实习平台环境,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计算中心历来把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决定把理科一号楼计算中心二、三层较好的位置,共1100平方米用来构建全校公共计算机实习空间,并按照全校不同院系教学的具体需求,统筹合理规划布局,整个面积设计为大中小不同类型的8个机房。

PC台式机由原来的250台增加到600 台,服务器由原来的2台增加到8台,窗式空调升级到立式空调,20台5匹空调均衡分布到八个机房,教学实习系统规模空前。

 软硬件网络采用先进主流技术,交换机代替HUB,桌面交换速度为10Mbps,基于windows NT 4.0 平台,和高桂琴、张蓓一起,在高校率先自主研发了跨网段跨域架构。同时,以此架构为基础,在高校率先自主研发了网络账户管理软件,学生每人单账号,可共享计算中心机房的任何资源,也可在宿舍和图书馆等校内公共场所使用同一账号上机上网。机房明亮舒适,系统更加稳定、可靠、高效和便捷。

2000年7月6日,新的公共大型计算机教学实习平台,正式向全校本科生开放,环境服务对象从面向理科本科生拓展到全校文、理科本科生,每年教学机时和自由上机机时成倍增加到40万小时,全校到计算中心实习的学生和机时第一次成倍增加。

2003年,北京大学作为教育部首批英语教学改革试验单位,在学校领导和教务部的大力支持下,外国语学院就全校公共外语如何在网上进行听说读写实习提出具体需求,计算中心采用流媒体和虚拟光驱技术,在桌面交换速度为10Mbps情况下,可满足150人同时点播VOD流媒体服务器。网上英语实习环境为同学拓展了自主积极学习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系统不但提供计算机实习功能,而且还拓展了英语实习的平台,为后来实现真正意义上高效计算机和英语实习平台统一管理奠定了基础。

2004年,对公共计算机、英语教学实习系统实施了全面的更新改造,600台pc机、9台域服务器、网络设备采用主流先进技术,桌面交换速度升级到100Mbsp。以主流Windows 2000为平台,我和高桂琴、李笑难一起,在高校率先自主研发了新的安全域架构,以此架构为基础,在高校率先自主开发新的网络账户管理计费软件,管理更加高效,使用更加便捷。由于网络交换速度的提高,在学校公共机房、图书馆、宿舍等公共场合,通过网上对流媒体服务器的点播,1000名同学可以同时进行英语听说读写练习,每学期英语实习学生增加到5000人。2000年,在计算机实习人数和教学机时大幅增加的情况下,2004年英语实习人数和教学机时又一次大幅度增加到80多万小时,实习人数和教学机时第二次成倍增加。

更重要的是更新改造后的系统,在全国同类高校率先实现了计算机、英语教学实习统一管理平台环境。其人员、房子、机器、水电等资源为学校节约了50%左右,资源充分共享。机时服务对象拓展到文理工医学科的本科生、部分研究生。更换下来的旧机器,软硬件100%完好,继续为校内院系、后勤单位和校外老少边远地区高校、中小学等10多个单位继续发挥作用,资源进一步共享。计算机和英语统一管理技术水平在同类高校一直处领先地位。

2004年,北京大学首次承办亚洲区计算机编程设计ACM大赛。计算中心创建的比赛环境在连续5小时比赛中,创造了零故障的最好水平,荣获国际ACM大赛组委会优秀组织奖,基于此大赛环境的突出表现,国际ACM大赛组委会决定2005年大赛继续由北京大学承办,计算中心构建大赛环境仍保持了零故障的最好水平,当时国内承担的ACM大赛环境中,只有北大的比赛环境为零故障,最好水平。

2006年初,承担了解放军总政治部、装备部和学校共同下达的构建国防生实验室的任务。在北大、清华和国防生代培办公室三方参加的国防生实验室方案研讨会上,两校阐述各自方案后,国防生代培办公室决定两校都采用北大计算中心的设计方案,103台pc台式机和1台服务器采用主流先进技术,并配置一台每秒30页快速打印机,为国防生计算机实习创造了良好的软硬件网络环境。到2012年9月,在校国防生本科生达到202人,计算中心为他们在校期间提供四年的免费机时,以及提供特殊的技术咨询、上课实习和账号服务。2013年1月,国防生实验室进行了更新改造,系统更加高效、便捷、幽静、舒适、人性化。

2009年8月,对公共大型实验室系统的7个机房500台机器进行更新改造,采用主流先进技术,告别CRT显示器,全部更新为19英寸LCD液晶显示器,选用且基于windows XP 平台。我和李笑难一起,在高校率先自主研发跨网段安全域环境,同时以此架构为基础,配置c/s两端与机时相关的安全参数,以保证用户机时的准确性,然后在高校率先自主开发了网络账户管理软件。更换下来的旧机器仍然100%完好,继续为校内院系、后勤、保卫部等13个单位继续发挥作用。为加大公共大型实验室系统的安全性,对8个机房共1100平方米全面实施监控系统,进一步提高了教学平台的安全可靠性。

2010年上半年,在保证正常教学的情况下,我和朱洪起、范雪松、崔建和尚群一起实施了8个机房、二、三层教学服务大厅共1400平方米制冷系统的更新改造,采用天花板嵌入式中央空调,9个外机33个内机,从根本上解决了10年来老空调一直存在的噪音大、温度不均衡、控制不集中、不便捷的问题,上机环境更进加低碳和人性化。

2011年至2012年,我进行了MIS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站的开发。体育教研部、校工会提出具体需求,教学室精心规划、设计和实施,采用先进主流技术,先后开发了校运动会教工管理信息系统和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校工会网站,尤其是运动会MIS系统,从网上报名、成绩自动录入、成绩查询、成绩统计、成绩排序等处理更加准确、高效、人性化,大大减少了工作量。

教学室开发的英语选课平台,其运行稳定可靠,管理高效,使用便捷,解决了以前三个单位都参与,效率低的问题。

多年来,计算中心除了直接为全校的文、理、工、医学本科生、研究生、国防生提供计算机和英语机时服务外,还为学校的其他教学、科研和管理一直提供长期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如93年开始的提职计算机考试;2001年开始的计算机程序设计ACM大赛;2002年开始的数学建模大赛;2007年开始的平民学校;2008年开始的高考网上语文阅卷;2009年开始的TOEFL和2010年开始的GRE网考;2011年13所高校联合自主招生阅卷;2013年开始的研究生政治网上阅卷;人事部一年一度的应届、非应届毕业生招聘考试;全校新生两天的选课;全校各部门管理信息系统的培训等等,资源进一步充分共享。

多年来,教学实习平台环境自身建设荣获了一些成果。2006年荣获北京大学第四届实验技术成果三等奖,2007年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通过了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验收。2008年荣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年荣获北京大学第六届实验技术成果三等奖,2012年荣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荣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以上成绩是大家多年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

十三年来,大型公共教学实习系统持续健康发展,以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为第一要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集成最先进的技术,推动最前沿应用的理念,坚持传承创新的意识,发挥综合技术优势,实验室技术服务管理水平在同等高校中一直处领先地位。13年来机器完好率、上课完好率、更换下来的旧机器完好率一直分别保持在99%、100%和100%。每年362天开放,日开放14小时,是全校学生受益面最大、利用率最高的实验室。


想着他人营造和谐氛围

计算中心持续健康发展,技术和管理的优势是重要的因素,但单位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更重要。由于工作需要,有一段时间主要负责工会、党建和行政工作,如何抓这三项工作,计算中心的实践进一步告诉我们,基层党建是关键,努力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历来是计算中心的传统,2004年,中心党支部就较早地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目标,注重理论学习,支部先后为党员购置了 “学哲学用哲学”上下册、“我的长征”、“王选传”上下册;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注重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周围的同志共同进步发展。

计算中心历来重视发展新党员,积极引导德才兼备的同志向党组织靠拢,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及时安排计算中心的党政领导作为要求入党积极分子的联系人,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他们,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经常和他们谈心交心结对子,要求他们及时写思想汇报,同时压担子,使这些同志健康快速成长,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05年至2012年,共发展了8名新党员,为党组织输送了新鲜血液、增强了新的活力。目前计算中心党员数量达49人,有6名积极分子正在积极地培养中,党建为中心的建设发展从根本上奠定了基础。

中心工会历来得到各级党组织的亲切关怀、正确指导、行政全方位的支持、全体会员的信任和无私的帮助。工会同时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发挥好纽带、桥梁作用,使工会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积极开展传统教育,到西柏坡、红旗渠、红楼、抗日战争纪念馆等教育基地、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参观学习,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特色活动和春节联欢活动,如书法、声乐培训、摄影比赛、拓展活动和乐器培训等;运动会成绩基本保持在前六名的优异成绩,在校运动会前八名中,计算中心是人数最少的单位;2004年、2013年校运动会荣获团体总分第二名,2012年等多年荣获团体总分第三名,毽球队连续四年夺冠,女子乒乓球队连续5年荣获团体亚军;2008年荣获特色精品活动奖;2013年荣获特色精品活动先进集体称号;还打破北京大学女子老年立定跳远记录,创造了教工团体跳绳每分钟119次校记录。

工会自身建设获得多个奖项,先后荣获1989年北京市总工会职工体育先进集体、1990年北京大学工会职工先进集体、1992年北京大学工会先进职工之家、1995年北京大学工会模范职工之家、2001年北京大学工会模范职工之家、2004年北京市总工会模范职工小家称号; 2006年、2008年、2010年、2012年先后四次荣获北京大学工会职工先进集体称号。

计算中心新的五十年已经开始。让我们以更加锐意进取的姿态和更加务实的态度,为圆中国梦、北大梦和计算中心梦,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第一要务,坚持计算中心服务模式特色,夯实环境、打好基础,依托研发、提高能力,着眼交流、开阔视野,传承创新、增强动力。

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计算中心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