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AD组从事项目开发的片段回忆
北京大学计算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梁振亚

 

1985年5月,计算中心用世界银行贷款引进了一台GOULD Concept 32/2750小型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系统(主机相当于pc386),带有滚筒绘图仪,数字化仪和磁带机。当时CAD在国内刚刚起步,我们对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一无所知,都得从头学习。我们一方面认真熟悉设备的各项功能,翻译英文说明书,调试机器性能,另一方面学习CAD和计算机图形学(CG)有关知识,经常举行研究学习讨论会。我们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制图系统的各种性能,并进行开发应用的尝试。

我们与北大遥感所马霭乃教授合作开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壤侵蚀类型分级遥感目视解释和计算机制图系统”的项目,由遥感所提供原始数据资料和草图,计算中心则负责计算机辅助制图系统的研发。当时我主持该系统的设计和全面工作。

该项目属于水电部“六?五”攻关项目的一部分。新疆面积很大(占全国面积的1/6),侵蚀类型图斑很多(1600多个),要将原始数据用数字化仪一点点地输入到计算机里,工作量很大。当时宋雅琴等老师不辞辛苦、加班加点,总共输入了25万多个点的数据,保证了后续工作的进行。为了精确采集地图数据,我们开发了数字化仪定点定距数字输入程序,自动处理多边形节点、闭合多边形及畸变点的方法。为了标注汉字和绘画图例,我们又开发了矢量汉字生成系统,要求矢量汉字可以任意缩放、旋转、倾斜、对准和比例变换。当时没有矢量汉字库,张立云等老师日夜奋战,参加矢量汉字生成系统的调试并建立部分矢量汉字库。绘制地图还要求双标准纬线等角圆锥投影变换、图斑面积计算和平差处理、图例符号标注、属性兼并和类型提取,用不同颜色填充晕线,加经纬网格等程序设计,参加编程者有林赛乐﹑李培清﹑张宁等老师,大家不分昼夜进行编程和调试。当时只有FORTRAN 语言,而且IGL PLOT-10只提供了几组简单的画图命令,我们就利用这些命令,编写了计算机制图系统,并经过反复调试,顺利地绘制出新疆全省地图,包括分区地图46幅;1:100万16幅;1:200万4幅;1:400万1幅;1:50万图斑1509个,分别求面积并标属性。

该项目1987年5月,由国家教委科技司主持的专家鉴定会认为该项目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较高的使用价值和较大的潜在经济效益,在国内居领先地位。该项目1:50万比例尺的生产任务,二年内完成(在1986年国际会议上只见到50平方哩的研究成果)。该成果被水电部及其他有关单位采用,并列入全国计算机应用成果大全中。

该项目在1988年获得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北京大学第二届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二等奖。

之后,我们又利用现有设备,进行了“辽宁省1/20万土地总体利用规划计算机制图系统”的开发,进一步完善了数据采集、压缩处理、错误图斑检测、拼接、属性兼并、提取和汉字标注等程序设计,为开发应用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对SAP5画图程序进行编写和移植;研究扩充IGL PLOT-10应用绘图子程序库;参加RS&GIS 系统科研项目;开发“中国行政区划地图采集系统和绘制系统”项目,并绘制出中国行政区划分省地图等等。除此之外,我们还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成人教育学生学习CAD和CG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在开发该项目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虽然设备条件很简陋,没有经费,没有奖金,没有加班费,但是CAD组的老师们,没有怨言,不辞辛劳,很好地完成了研发的各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