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中心成立五十周年有感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韩汝珊

 

北京大学计算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五十周年纪念日到了,我非常高兴,祝贺它健康长寿。

我对中心特别有感情。因为随着它的成长壮大,我的计算机水平也从启蒙阶段开始逐渐提高。1973参加培训班到现在,我的‘机龄’也有四十年了。计算机成了我的亲密伙伴,帮助我培养学生,帮助我开展科研。我和学生一起发表的二百多篇论文,篇篇都有中心的烙印。从北阁的6912机到现在的IBM巨型机,在这个过程中,中心为我提供了一流的服务。中心的每一位,都是我的好老师 ,同时也是我学生的好老师,他们真正做到了百答不厌。 

回想四人帮倒台后,我协助章立源教授指导计算凝聚态物理电子结构的第一个学位研究生张玉林。当时在北阁,为6912机准备纸带,不断的打孔、修改,再打孔、再修改、上机运算、调整参数、修改程序、再打孔、再……,像是着了魔一样,有时甚至连续工作24小时。国内第一篇能带论的计算论文就这样诞生了。虽然也是为了找回过去丢失了的时光,但不言而喻的是计算机的魅力一直吸引着我,使我潜心笃志地拼命学习、工作。就是靠着这一段的积累,让我能有机会到美国西北大学作为访问学者进一步学习计算物理,掌握先进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在美国使用的是大型机,但让我深刻体会到,在6912机上以及在中心受到的训练,使我受益匪浅 。我很快便通过了老板(导师)的考核。83年从美国回来,带着较适合当时国情的计算程序LMTO,在中心的机器上,开始了在国内的使用和推广工作。全国十多家大学或研究单位派人来学习这个程序,或移植到其它机型上。他们遇到问题时总是和中心的老师一起切磋、讨论。在那种合作协商、探寻真理的融洽气氛中,问题往往很容易就得到解决。直至86年,这三年多的时间,今天每每回想起来,心中总是涌起温馨的感觉。86年后,我自己的计算工作量逐渐减少下来,由我的学生继续在中心的机器上工作。随着PC机、工作站、cluster的发展,物理系的计算条件一天天好起来,但是我们仍然得到了中心的技术支持和帮助。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大部分教学科研的有关信息需要通过中心的服务器联往世界各地的信息库和资料库,加速了我们工作的开展。在我们所获得的各种奖项中,可以说都有中心的‘一半’。

我虽然已到耄耋之年,计算机仍是我最亲密的伙伴。现在我每天仍有6个小时以上是坐在计算机前的,中心的服务器,为我默默地工作着。与有些单位相比,我深深地体会到,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计算机管理队伍,保证全天候提供高水平的服务是多么重要。我们的计算中心做到了!它为我校教学、科研提供优质服务,五十年如一日。我想代表物理系与计算相关的同仁,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计算机及其综合性能仍在不断改进提高中。计算机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提升。我最近担任了我们国家“材料基因组计划”中国版实施的咨询组工作。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自主持的这个“材料基因组计划”的目标就是要将材料研制的时间周期及费用减半。在美国动员了哈佛大学、IBM等学界、商界和工业界130多个巨型单位共同努力,以实现其目标。 我们该怎样应对?在国务院的领导和支持下,科学院和工程院已经行动起来。这个计划的核心是将高通量、高吞吐多尺度第一原理计算作为主导,将研究模式从实验室到计算机改变为从计算机到实验室。以计算机设计和预言来指导实验室的研制和工业应用。结合统计学、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神经网络、知识库系统、信息检索、高性能计算和可视化技术等学科,在物理学、化学、环境、食品等基础研究的支撑下,以计算机高吞吐或高通量计算为标志的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新的计算机革命时代已展现在人们面前。

要跟上这个发展步伐,我已深感力不从心。虽然已经老迈,我仍不想离它太远。我希望在推进跨学科研究的探索中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我还会和中心继续打交道,希望能继续得到中心的帮助。

虽然我已满头灰发,但我祝愿北京大学计算中心永远年轻!